細雪
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2-17
來源:烏海日報
【字體:

  半夜醒來,窗外細雪霏霏,樓群的燈光和蒼茫的遠山迷迷蒙蒙。

  想起浮世繪中的雪景,谷崎潤一郎的小說《細雪》,川端康成的小說《雪國》,他們的筆觸都傳達出細雪清新、空蒙、虛無、潔凈之美,有一種淡淡的惆悵與哀傷,其唯美的意象表現(xiàn)出的物哀思想,堪稱唯美藝術的極致。

  1977年冬天,我正在寫下雪的作文,大哥提醒說:“注意到?jīng)]有,下雪天比平時亮得早。”確實如此。四十多年過去了,今天夜雪后的黎明就比平時亮得早。那時,大哥當工人,我上初中。他業(yè)余讀黑格爾,我課余學習門采爾素描,和地方科技報的主編合作編寫兒童科幻故事。回想起來,真如夢幻一般。

  現(xiàn)在,大哥很少思考哲學了,但他那時談論的話題,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致使我把黑格爾通讀了一遍。讀完之后,比較之下,更傾心康德哲學客觀冷靜的理想主義。這些哲學猶如天地間的細雪,成為我的精神背景。

  昨天,兩個朋友分別發(fā)來虎丘的臘梅和大安綠梅的圖片,想必在蒙蒙細雪中這兩種梅花會更好看吧。

  一次小聚,書友問我《源氏物語》最大的特點是什么?我說是一種哀傷而略帶凄美的調子,似乎沒有故事,紫式部也能寫出一部大部頭的作品。這種感覺也彌漫在川端康成的作品里?!赌档ねぁ贰都t樓夢》也有,但《紅樓夢》里不時有喧嘩的聲音,有點像年節(jié)的雪夜,多了些爆竹的聲響、禮花的聲色。

  最近思考構成文學作品的調子到底是什么?可能是糅合著作者性格、命運的精神背景吧?有似背景音樂。有時不期而然地覺得一個地區(qū)、一座山、一條河、一片樹林、一條路、一個街道,也隱隱約約有一種調子,這種調子是人與天地、景物交互形成的意象基調和精神氛圍。這也是一種極為有趣的現(xiàn)象。

  凌晨,細雪還細細地下,在潔白無塵的雪地上踏出第一行腳印。走在細雪上是無聲的。緩步前行,生怕踏壞了雪,走亂了步子,猶如怕寫壞了本來感覺很好的詩行。

  現(xiàn)在還在正月里,街道、樹木還亮著過年的彩燈,彩燈上積了薄薄的細雪,顯得更加嬌艷清麗,“嬌艷清麗”這寫人的詞用來寫此時的景致頗為貼切。路燈下的樹影也旖旎皎潔,宛若月宮的玉樹。

  夜間悄然篩下的細雪,凌晨寂靜無聲的細雪,無人的樹林、原野岑寂的細雪,有一種妙曼的柔美。這種美就是東方美學中的侘寂之美吧。

  細雪還讓我想到寒山、拾得、良寬、一休這些佛門詩人,想到陶淵明、倪云林這些歸隱的文人,他們和初春的細雪是相諧的,他們如同細雪,有時潔凈而略帶寒意,有時潔凈而略帶暖意。

  細雪還在細細地飄落。站在寂靜無人的細雪中,很想成為寒山那樣清寂而略帶寒意、潔凈又略帶暖意的人。

作者:劉朝俠
責任編輯:劉曉斯